菩萨蛮
窗间桃蕊娇如倦,东风泪洗胭脂面。
人在小红楼,离情唱《石州》①。
夜来双燕宿,灯背屏腰绿②。
香尽雨阑珊③,薄衾寒不寒④?
【注解】
①《石州》:乐府商调曲名。
②绿:幽暗不明。
③雨阑珊:微雨将尽。
④衾:被子,古时泛指卧具。
【典评】
东风吹来,三月的桃蕊刚刚绽放,无限娇美,懒散得好像才睁开睡眼的少妇。
初上绣楼,凭倚窗子,远眺的时候“忽见陌头杨柳色”
,想起了迟迟未归的游子,心中涌起了苦涩情思,泪水湿了新妆。
唇齿间不知呤过多少次《石州》曲,唱尽了那古今多少离愁情绪。
忽然又想起昨夜那来宿的双燕,“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”
,形只影单的少妇顿感凄凉,灯烛背对屏风,回头处,幽暗不明。
春寒料峭,微雨将尽,那远方的人会不会只有一张薄衾,是温还是寒呢?寥寥四十来字,上片说尽了春闺情怨,下片道完了销魂情思。
这首词抒发了游子思妇的别离之情,在古典诗词中非常普遍。
从起首的“夜来”
二字就有得知漫漫长夜里闺中人的悲凄心境。
一边是无尽春愁,一边是悲凉销魂,全是对闺中人苦痛心理的描写,在此过程中,还有景象之间的鲜明对比——一明一暗。
总体而言,上片的“明”
在于“桃”
,下片的“暗”
在于“背”
。
假如不是大好春光,明媚如新,又怎么会一推窗就能见到桃红一点,娇蕊喜人?假如不是背对屏风,又怎么知道闺中人听到燕声时,回首间,“屏腰”
幽暗不明。
可不管是“明”
,还是“暗”
,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见到的,表达的都是闺中人的离愁别绪。
在一明一暗的对比中,更加凸显了闺中人的低沉愁思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